第(2/3)页 因为这些地方的消费水平高,用得起玻璃镜子的人也多,同时因为意外而碎掉被扔掉的镜子也多。 于是这些碎掉的镜子就被人捡回家做成了太阳灶。 北方日照时间长,降雨量低,植被少,太阳灶的出现极大的减轻了百姓的生活负担。 纲要中的例子不止火炉子和太阳灶,还有其他的,这都是杨轩见到的。 朱厚照都将这些写了下来。 最后,朱厚照还在纲要中写了,从《永乐大典》修成之后,朝廷从没有关注过民间出现了多少好东西。 这一次对民间的大摸底是刻不容缓的。 再次强调了大摸底的必要性。 “看来李阁老也并非是迂腐不堪之辈。”朱厚照调笑了一句李东阳,接着又继续道:“正因如此,朕才会召尔等前来商议。” “刘阁老,谢阁老,纲要你们也看完了,都说说自己的意见!” “陛下思虑周全,臣等没什么要说的。”谢迁说道。 重点朱厚照已经写了出来,谢迁确实没什么要补充的。 “哎,谢阁老,话不能这么说。” “常言道,一人计短,两人计长,朕这份纲要只是一个框架,其中的细节还需要你们补充。” “咱们这么多人,肯定能发现不足之处的。”朱厚照谦虚道。 同时心中也更加想要让杨轩到自己身边帮自己了。 杨轩虽然只是说了一个框架,但却让李东阳等人都挑不出毛病。 这岂不是说,他的能力已经不输这些老臣了? 朱厚照心中很是可惜,如此大才,守着一个小小的医馆,实在是天大的浪费。 朝堂才是他的舞台啊! 朱厚照心中打定主意,无论如何,也要让老杨帮自己。 听着朱厚照的话,众人纷纷开口,提出了一些小小的建议。 当然,这些建议都是框架之内的补充。 见此情形,朱厚照也明白了,这些人已经同意了大摸底的事情。 毕竟,他都已经抬出自己的父皇了。 第(2/3)页